因为《长安的荔枝》,我也体验了一把原著党的痛苦。
电视剧刚上线时,我连刷了七八集,觉得有些拖沓,就弃了。
但心里一直有点不甘,因为身边人都一致评价,小说写得很好。我索性买了两本书,和小小常一人一本,同时看。小说并不长,总共才 7 万字,我俩不到三个小时就看完了。
合上书的那一刻,再回想电视剧情节,我内心涌起一种不可抑制的愤怒:
那不是拖沓,那是严!重!注!水!
原著的情节紧凑得像一根被拉满的弓弦,从李善德意外接到运送荔枝的圣旨开始,每一页都带着不容喘息的紧迫感。
最妙的是,紧凑的情节里始终藏着暗流:官场的倾轧藏在驿站的文书往来里,小人物的悲欢嵌在荔枝园的刀光剑影中。
两者结合,让这份"紧凑"不仅有速度,更有沉甸甸的重量,读来既让人屏息,又让人胸口发闷,根本舍不得放下。
可电视剧版,却硬生生拉出了 35 集,增加了不少支线人物和情节,冲淡了这份"紧凑感"。
正因为被伤过,所以当电影版《长安的荔枝》上映时,我是有些揪心的。尤其听说,电影版也对原著改编了不少时,是真怕啊!
这感觉就像自己亲手种的荔枝树,眼看着要被移栽,既盼着它被更多人看见,又怕经不住折腾失了本味,这种又爱又怕的煎熬,大概就是原著党独有的甜蜜负担吧!
因为这份担忧,我拉着小小常走进了电影院。我俩是抱着"找骂点"的心态落座的,但走出电影院时,我却得到了一种刚刚享受过饕餮盛宴的极大满足感。
骂,是万万不能的!
影片节奏把控堪称一绝,全程无尿点,每一幕都像荔枝鲜红的外壳,紧紧揪住眼球。
大鹏对李善德的演绎入木三分,把小人物面对绝境时的挣扎、无奈与不屈,展现得淋漓尽致,让人感同身受。
而且剧中还巧妙增加了不少幽默元素,比如"画大饼""摸鱼""踢皮球"等等。
从电影院出来,小小常不停地跟我聊电影里的各种梗。然后突然叹了口气说:
"做个好人真不值啊!"
咦?我还以为他就图个热闹,没想到他竟然看懂了幽默背后的辛酸!
01
越努力越悲惨,是好人大脑筛选的结果
也是,电影里的李善德太实在了:同事把活儿全推给他,他一句 "不" 都不会说;上级塞给他 "运送鲜荔枝" 的死差,几杯酒几句恭维,他就傻乎乎接了。
可最后呢?荔枝送到了长安,他却被一脚踢开,全家被贬至岭南,褪去官服,成了日出而作的农夫。
小人物的退场,没有逆袭的爽感。做个好人的下场,就是为他人做嫁衣裳。
换谁看了都得替他憋屈。可转念一想,这何尝不是给孩子上了最生动的一课 —— 善良这东西,没点锋芒,真的撑不住。
回家路上,我跟小小常聊李善德的故事,越聊越明白:他的问题,不是 "太善良",是 "太没边界"。
电影开头有个细节特戳人:李善德是明算科的高手,算术没人比得过。同事们就天天打着"能力越大责任越大"的旗号,把自己的活儿全堆给他。他呢?明明加班加到直不起腰,面对同事递过来的算盘,还是硬着头皮接。
结果就是,别人摸鱼聊天,他埋头算账;别人升官加薪,他还在原地打转。直到那个"不可能完成的任务" 砸过来,所有人都觉得:"嗯,就该找他,他肯定接。"
这不就是现实里 "烂好人" 的写照吗?
烂好人,真的自带"吸渣"体质。
而这背后也有一定的神经学原理。
一个人之所以成长为"烂好人",多半是他从小就被教导"要为他人着想,把别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"。当大脑一直接收这种信息并且从行为中反复学习时,就会得到一个结论:
好吧,我自己一点儿也不重要。
之后,大脑就会自动筛选能够印证这种结论的现实,不断地讨好别人、允许别人越界。
因为你的大脑里有个叫"网状激活系统"的结构,会参与注意力调节,筛选出自认为很重要的信息。当你内心越坚信"我不配"时,它就会让那些你会"被消耗""被忽视"或"被背叛"的机会浮出水面,而那些优质机会往往会被屏蔽掉。
李善德接到"死差"时曾有过些许的疑惑。平日里被冷落惯了了他,突然成了部门里的大红人,还接到上司亲手递过来的"大饼"。
这些巨大的反差没有让李善德引起警惕,反倒天真地认为,自己的努力被看见了,自己的善良终于得到好报了。
他不被坑,谁被坑?!
"老实善良"本身从不是错,把退让当美德,把妥协当善良,任人突破边界却不懂拒绝,这样的"善"不过是"无底线的心软",反而成了纵容他人的温床。
那什么才是更好的善良?
02
有锋芒的善良,才能真正保护善意
我给小小常讲了一个在网上看到的故事。
一位商人带着贵重财物途经荒野,遭遇劫匪追赶,不慎跌入枯井,劫匪也随之跌入。
商人苏醒后,劫匪苦苦哀求相救。商人动了恻隐之心,答应拉他上来。
然而,当劫匪即将爬出井口时,商人却要求他先将一条腿伸上来,然后用棍子打断了他的腿,才最终将他拉出。
商人表示,救劫匪是不忍见死不救,伤他则是断了他继续为恶的念想,不能让一个随时会威胁他人性命的人完好无损地离开。
他立马想起了"东郭先生"的故事。
东郭先生救了一只狼,反倒差点被狼给吃掉。
让我印象深刻的是,狼在准备吃掉东郭先生前说:"刚才亏你救我,使我大难不死。现在我饿得要死,你为什么不把身躯送给我吃,将我救到底呢?"
善良若没"辨别力",便是愚蠢。
东郭先生的悲剧,不在于"善良"本身,而在于他的善良缺乏最基本的判断——对恶人施恩,等同于对自己残忍。
孩子天生有共情力,但他们不懂"人性有复杂面",我们需要让孩子明白,无底线、无原则的善良,不仅无法获得同等的回报,反倒有可能激发他人的恶意。因为
不是所有"求助"都值得回应(登门槛效应);
不是所有"退让"都能换来尊重(破窗效应);
不是"越付出"关系越近(刺猬效应)。
于是那天晚上,我没给小小常讲大道理,而是玩了三个"角色扮演"游戏。
03
教孩子"带刺的善良",比教"要做好人"更重要
01
遇到 "登门槛",先给第一次说 "不"
我扮演同学,他扮演自己:"小小常,你数学好,帮我写今天的口算题呗?就一页,很快的。"
他想都没想:"好吧。"
我立马说:"那明天我忘带课本了,你借我抄一天呗?后天我值日,你帮我扫个地呗?"
他愣了:"凭啥啊?"
"因为你昨天都帮我写作业了呀,好人做到底嘛。"
这就是心理学上说的"登门槛效应"—— 先让你帮个小忙,再一步步提大要求。孩子不懂拒绝第一次,后面就被牵着走了。
我教他:"下次可以说‘我可以教你怎么做,但不能替你写,不然你永远学不会呀’。第一次就划清线,比后面撕破脸强。"
(《看上去很美》剧照)
02
被抢东西时,别当 "破窗" 里的那块玻璃
我抢过他手里的玩具车,说:"这玩具借我玩三天!"
他嘟囔:"这是我的……" 声音小得像蚊子叫。
"你看,你声音不响亮,别人就觉得你好欺负。" 我把车还给他,"再来一次,看着我的眼睛,大声说。"
他深吸一口气,盯着我说:"这是我的车,我现在不想借!"
虽然脸都红了,但那股认真劲儿,比刚才强多了。
就像 "破窗效应" 说的:一扇窗破了没人管,其他窗很快也会被砸。孩子第一次被欺负时不反抗,别人就觉得 "他好欺负",麻烦会越来越多。
那怎么给他们拒绝的理由呢?
不用解释太多,也不用感到抱歉,教他们用最直接的话表达:"这是我的,我现在不想给你""我不想这样做"。
(《小欢喜》剧照)
03
善良要有 "刺猬距离",别把自己活成别人的 "工具人"
我给他画了张表,左边写 "我的事",右边写 "别人的事":
我的事:整理书包、保管文具、自己写作业;
别人的事:同学忘带笔(他可以自己借)、同桌不开心(他可以安慰但不用负责)。
"就像刺猬取暖,离太近会扎到,离太远会冷。帮别人是情分,不是本分。"
他指着表说:"那小雨总让我帮她带零食,这是她的事吧?"
"对呀,她可以自己记着带,你不用天天替她操心。"
( 《小别离》剧照 )
那天睡前,他突然说:"爸爸,李善德要是会说‘不’,是不是就不用去岭南了?"
我摸着他的头笑了:"说不定哦。但更重要的是,就算他还得去,至少不会觉得自己‘不值’—— 因为他的善良,是自己选的,不是被逼的。"
突然想起《长安的荔枝》的最后,镜头扫过他褪去官服、穿着粗布衣裳在田间劳作的样子,虽然身形消瘦,但面对满树荔枝时,脸上带着一种卸下重担的松弛笑意。这种 "踏实" 不是大富大贵的满足,更像放下官场裹挟后的释然 ——就像他终于不用再算运送荔枝的账、不用再应付官场的勾心斗角,只需要守着土地和果树,反而找回了生活的本真。
这种 "平凡里的踏实",其实也在悄悄传递另一种价值观:善良的结局未必是 "逆袭成功",也可以是 "守住本心后的安宁"。
而如今我想要给孩子的善良加点 "刺",不是教他冷漠,是教他:
帮人是因为 "我想帮",不是 "我必须帮";
拒绝时不用不好意思,你的感受和别人的一样重要;
善良不是委屈自己,是既温暖别人,也保护自己。
就像路边的花,既要有给蝴蝶采蜜的温柔,也要有扎人的小刺 —— 这样才能在风雨里,开得更久、更艳。
1
END
拉伯配资-拉伯配资官网-在线配资论坛-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