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阵风袭来,牧草因风而动,吹起一层层草浪,坦荡如砥。一个人走进草原,沿着土黄色的小道徐徐而行。“社会”的框架正在抽离,湿云断雨,旷野之息,风拂走了尘徽。一片浩渺天地,消融了心底的所有燥闷。
每年六七月,是锡林郭勒大草原返青的季节。承蒙几场雨水施恩,今年的草格外茂盛。一年一度的内蒙古自治区草原那达慕又要开始了。疾驰的摩托车,载着年轻的牧民;沿途公路上汽笛声声,人欢马叫,追赶游动的羊群。
风从四面八方来,人群也是。最终,汇聚在那达慕欢腾的海洋中。
蓝色长袍/Tom Ford
白色立领衬衫/Samuel Gui Yang
黑色长靴、彩色头巾/Hermès
绿色帽子/Emporio Armani
蓝色腰带/Angel Chen
小羊挂饰、卡其色串珠挂饰、编织挂饰/Longchamp
夏雨中,容纳数万人的露天看台座无虚席。马头琴大师齐·宝力高携百名琴手奏响《万马奔腾》,弦音有如潮水,漫过锡林郭勒草原。512名搏克手踏着呼麦的雄浑节奏,如远古勇士般踏步而来;1200名牧民高擎五星红旗,纵马飞驰,蹄声如雷;歌手阿云嘎身骑白马,踏过草浪,一曲《骏马归来》穿透雨幕。
一场盛会的序幕,就这样被磅礴拉开。这是2025年内蒙古自治区第35届草原那达慕的现场,十万余名游客与牧民冒雨前来。有人提前一天找场地露营,有人凌晨四五点兴奋赶来,共赴草原之约。雨水未曾浇熄热情,反而让欢呼声更加清亮。这场延续千年的盛会,早已成为多维度的文化交响。
“ 那达慕”是蒙古语,意为“娱乐”或“游戏”,这个词一般不单独用,而是和“耐亦日”结合起来,构成复合词,既统称骑马、射箭、摔跤——蒙古族的男儿三艺,也代指游艺大聚会,是蒙古族人民传统的群众性集会,也是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。2006年5月20日,那达慕经国务院批准,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酒红色皮上衣/Gucci
黑色短裤/Maison Margiela
卡其色丝巾/Loro Piana
针织斗篷/Etro
摩卡色马术靴/Hermès
关于它的起源有两种说法,一个是敖包起源说,认为它是敖包祭祀后的娱神仪式活动;一个是成吉思汗庆典说,认为它起源于13世纪的大汉庆典。也有学者认为,那达慕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年代。
祭敖包一般在农历五月中旬至七八月举行。届时,四面八方的人们汇集在敖包的周围,献上自己亲手制作的祭品,虔诚地静默祝愿、祈祷上苍,保佑草原人畜兴旺、永远平安。祭祀完毕,大家环坐在敖包周围,敬酒、喝茶、歌舞、娱乐,尽情交流。青年男女则漫步草原,借机约会,互诉衷情,相约再见时日,这就是所谓的“敖包相会”。
虽说这项活动古已有之,但直到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,“那达慕”才成为拥有我们目前所共知的特定内涵的专有名词。1954年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届那达慕召开,使得这一活动在内蒙古自治区以及其他蒙古族聚落得以广泛流行。
这几年,借助互联网的传播,那达慕开始拥有更广泛的受众群体。央视的《你好生活》《此生必去的100个地方》等节目,通过镜头将观众带到这片广袤的草原,感受盛会的魅力。尼格买提喊出“人的一生中,一定要来一次那达慕”,像一句召唤,吸引游客不远万里而来。
内蒙古自治区那达慕曾经在多个盟市举办过,而今锡林郭勒盟被确定为永久举办地,游客人数连年攀升。三天之中,大约超20万人进入主会场,会场收入6000多万元;短短几天,锡林郭勒盟接待游客150万人次,旅游综合收入10.8亿元。“人的一生中,一定要来一次那达慕”这句话,好像真的有些魔力。
朝克巴达日呼(左)
那达慕的灵魂,始终在“男儿三艺”——搏克(摔跤)、赛马、射箭,这三项技艺早已融入蒙古族的血脉。在不同规格的那达慕中,有的同时比赛这三项,有的仅赛单项,还有的会加入其他特色项目,比如蒙古象棋、嘎拉哈、赛驼、掷布鲁等。
蒙古族的草原男儿,从小就歌颂“以露为饮,以涎为食,以风为骑,以剑为友”的精神,赞誉“像狮虎似的勇敢”“像海青似的凶猛”“,在乘马的尾上飘扬起云和雾,在战马的鬃上扬起太阳红光”的英雄气概。在这样的训导下,成就了男子刚毅、坚韧、乐观、威武的个性。
那达慕中的技艺正是考验男子特质的最佳手段,也是他们展现男子气概的最佳方式。开幕式上,搏克手带来第一波震撼,他们挥舞双臂、跳着鹰舞入场,颈上带着象征荣誉的五色“将嘎”,磅礴身躯彰显力量,走在最前面的是跤王,带着几个可爱的小搏克手霸气入场。
搏克比赛不限时间,没有体重、年龄之分,一跤定胜负。比赛中,选手们用捉、拉、扯、推、压等动作,展现人体的力与美,进行体能和智力的较量。在草原上,摔跤是小伙子必备的技能,玩耍时常常会摔跤玩儿。有些人为了练力量,会抱个两岁的小牛走来走去。现在社会分工发展,搏克的群众基础变得不一样,少数人会朝专业化方向发展。
朝克巴达日呼是一名搏克手,名字的涵义是“闪耀的火焰”,至今已经连续参加22届那达慕,是一名走专业化路线的老将。每年六七八月,他会在内蒙各旗县参加比赛,到了九月要回家打草干活儿,准备过冬的物品,从十一月到四月又开始持续训练。今年39岁的朝克说,现在比不上年轻小伙子了,但还是想多来几次那达慕,多留下美好回忆。
朝克巴达日呼
他从三岁开始练习摔跤,在场上见过很多以小博大的精彩场面。这项运动的魅力,就在于它的不确定性。“搏克就跟以前草原上的生活一样,跟野兽对峙的时候,你只有一次机会,没把握住,有可能今天没吃的,也可能一辈子就结束了。搏克比赛不分体重,也像人生,哪儿有绝对的公平。”在草原上,物竞天择是唯一的原则。
竞技场上,搏克手身穿镶有铜钉或银钉,用牛皮或多层帆布制成的“昭德格”(摔跤服),腰间扎上宽厚的皮带,下身着白色肥大的摔跤裤和绣有吉祥图案的套裤,足蹬蒙古靴,项戴五色绸穗制成的彩带“将嘎”,将嘎越多,表示参赛者获奖的次数越多。朝克说,他的将嘎已经有了“时光的痕迹”,“像寺庙前风吹日晒的哈达,有褪色、褶皱,好像经历了沧桑。”他把将嘎放在柜子的最高处,在蒙古族的习俗中,这表示尊贵和珍惜。
和所有竞技体育一样,搏克也蕴含着深刻的道理。“每年参加六七十个比赛,能拿十个冠军就不错了。想做一个好的搏克手,要先学会输,才能学会赢。”人们也在这项运动中认识到,输与赢都是人生常态。
“骑射”,是北方自然环境、社会环境赋予游牧民族的生存本领,是狩猎和作战的必须。《汉书》上记载,蒙人“儿能骑羊,引弓则射鸟鼠,少长则射狐兔”。南宋人彭大雅对13世纪蒙古人自孩提时便乘马骑射的情形进行了记述:“孩时绳束以板,络之马上,随母出入;三岁索维之鞍,俾手有所执射,从众驰骋四五岁挟小弓、短矢。”
在“男儿三艺”中,骑射分为骑马和射箭。赛马比赛一般分为远程马赛、二岁马赛、走马赛、鞍马赛等。此外,在大型那达慕中还有高难度的马术表演和竞技比赛,如锡林郭勒的那达慕马上拾哈达比赛,阿拉善的骑射以及内蒙古自治区专业马术队的表演等。赛马比赛的起点,根据赛程的不同,设在远离会场的不同地方,但终点都在那达慕的主会场。
那达慕上的赛马也要做一些特别的装扮。在蒙古人看来,马鬃、马尾具有神力,被视为马的“黑目力”(气运)所在。为在比赛中防止马鬃挡住马的眼睛,将马的顶鬃高高梳起,并用彩色绸缎或绸线缠系,如同小辫儿一样让它翘立。赛马手都拉嘎说,每年参加那达慕,即使不给自己买新衣服,也要把马儿打扮得漂漂亮亮的。
黑色短裤/Maison Margiela
卡其色丝巾/Loro Piana
针织斗篷/Etro
摩卡色马术靴/Hermès
在今年的那达慕上,都拉嘎也是入场的1200名骑手的一员,高举着国旗,驾马奔腾进入会场。比赛中他带着自己的马儿,获得了第14名。“我参加的是传统的耐力赛,都是10公里、20公里起步的。”每次大赛前,都要先对马匹进行调吊,就像运动员赛前训练一样,让马达到最佳状态。
吊马的方法各家不同,都是“秘诀”,有很高的技术含量。譬如说,马每天跑多远,如何提高强度,吃多少草,都要心里有数。夏天不能喝太热的水,要到夜里凉了才喝……一吊就是好几个月,让赛马的膘减掉,肌肉一点点隆起,马才能跑出好成绩,也就是常说的“先有伯乐,才有千里马”。
从前参加旗里、县里的那达慕,都拉嘎都是骑马去的。“小时候去那达慕,别的啥也不稀罕,就想着到那儿骑上一匹好马,得个奖。我们牧民是这样的,赛马不管自己的成绩好不好,看着别人的成绩好,我们也跟着高兴。我从第33届开始参加自治区那达慕,只要到了那儿,就没有不高兴的。”
都拉嘎
三天的那达慕盛会结束,他也让游客骑上自己的马,体验这种快乐。从前来观看那达慕的,多是北方游客,道路上开的是京津冀、黑吉辽的车牌,今年可不一样了,都拉嘎说,很多游客来自山西、山东、湖南、广东,甚至还有外国人。“内蒙人民都特别热情,游客来了,想让他们看到最好的草原,最美的那达慕,这是我心里最惦记的事。”
宝力道(右)
搏克表达了人与人的关系,紧张又充满对抗;赛马是人与生产工具的和谐;而弓箭更为张扬、开放。远道而来的游客要体验“男儿三艺”,射箭是最安全、最易上手的。在《此生必去的100个地方》中,尼格买提几经试练,最终射穿箭靶,外环掉落的一刻,所有人都特别开心。
当时给节目组担任教练的,是锡林郭勒盟射箭协会秘书长、正蓝旗射箭协会会长宝力道。他说这几年,内蒙古非常重视对青少年的培养。“它能锻炼小孩的意志力,强化骨骼,射箭过程中,人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十环上,有了这种专注力,学会找准目标,你能运用到各行各业上,做什么都会成功的。”
蒙古族射箭比赛分近射、骑射、远射三种,比赛的规则是三轮九箭,也就是每人每轮只许射三支箭,以中靶箭数的多少定前三名。宝力道说:“只要参加那达慕,必须用传统牛角弓,里面有竹胎、牛角、牛筋,用鱼胶来粘连,这种材质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,作为弓箭手要时刻关注磅数的变化。”
宝力道
今天地名科尔泌,就是“弓箭手”的意思,可见射箭的传统由来已久。成吉思汗曾经规定:兵士们必须携带两张或三张弓,或至少一张好弓以及三个装满箭的箭袋。宝力道也说:“参加那达慕,每个人至少准备一两张牛角弓,因为牛角弓用时间长了会损坏,这也是狩猎或战争中的常态。”
一名好的弓箭手,要时刻保持竞技状态。尽管每天有很多工作要做,宝力道还是习惯早上起来先射几支箭,不炎热的中午再几支,看看弓的状态,晚上凉快了再去试一把,这样便掌握了一天中弓箭的变化。当游牧民族开始定居,不再射猎的今天,射箭就成为一项日常爱好和锻炼活动。
其实在接触传统射箭之前,宝力道最喜欢的是骑马。和都拉嘎一样,他也总是想起儿时骑马参加那达慕的往事。“从前交通不发达,有的那达慕离我们家七八十公里,我们头一天开始骑马过去,困了就在野外搭个帐篷。等比赛完,累得筋疲力尽,在马背上走着走着睡着了,摔在地上是常有的事。”
导演宁才曾经拍过一部电影《季风中的马》,2005年该片获得第25届夏威夷国际电影节上亚洲电影大奖。电影的主人公是牧民乌日根,眼看着周围的牧民都相继卖掉了马匹、羊群,拆了蒙古包,搬到城里,乌日根却仍然坚持着。他坚持草原才是自己的家,不愿接受沙进人退的严酷现实。但在进行了徒劳的抵抗后,乌日根还是告别了自己相依为命的白马,和妻子一起走向城市。
导演宁才说过:“我要拍这部影片的原因是,1986年我在锡林郭勒草原拍电影时看到那里水草丰美,景色如画,十多年的时间过去了,等我再来到这片草原时,看到草场退化严重,心里很难过。保护生态、保护我们美好的家园是大家共同的心愿。”
卡其色廓形外套/Loewe
几十年过去了,在几代人的努力下,治沙效果十分显著,锡林郭勒大草原依然美丽,生长着蒙古冰草、草木樨、斜茎黄茂、宿根天人菊等几十种天然牧草。锡林郭勒盟也是最多保留了游牧民族文化和传统的地方,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,包容着在这里世代生长的牧民,也迎接着络绎不绝的游客。
今天的那达慕是一种综合性的娱乐体育活动,包括商贸交流、文化建设和文化交流,很多项目也有了女性的参与。游客除了观摩比赛,还能购买各类奶制品,入夜后点起篝火,吃一顿香喷喷的手把肉。那达慕的宽广与包容,就像蕴藉能量的土地母亲,给世界输送营养。阵风再度袭来,草浪依然舞动,为大地而歌,为天空而舞。
摄影-许永聪
形象-贾刘岩
编辑-代晶地
新媒体编辑-锦鲤
文字-陈晶
化妆-霍文
发型-Rocky肖维泽
模特-高鹏飞@Moment Models
制片-火火
时装助理-馒头
摄影助理-谭文杰、田世文
灯光提供-东西影棚
场地提供-金察哈尔民俗村
书法-乌日尼乐图
特别鸣谢-正蓝旗文体旅游广电局、阿拉木斯、赛希亚拉图、娜仁高娃、乌日汗、其格乐
摔跤-朝克巴达日呼、图拉古尔
射箭-宝力道、乌拉
骑马-哈斯、伊布勒
拉伯配资-拉伯配资官网-在线配资论坛-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